分类
胡思乱想

再读《挪威的森林》

 翻开书页呈现在眼前的是在日本800万册的发行量,也许是因为自小成长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对数字早已麻木了。若不是后来想到东方的邻国那一亿的人口数量,想必我不会如此吃惊。
 对我来说小说分两类:一类是需经历时间对其的证明,一类则是用自己的经历来证明。当然这并不是说哪一类好或哪一类不好,只是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后者。不过这也是一种读书的痛处,当一种经历被重复太多次时,就会觉得自己经历的是自己实际经历的十倍,百倍以上。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文学青年总觉得自己沉重,老成。
 1987年3月27日,那时的我连生命中的第一个年头都还没走完,这本书的原稿就已静静地躺在罗马郊外的一家旅社里了。那个时候的自己应该连青春是什么东西都还没搞懂吧。按照故事里的时间推算,那是1969年的日本,那里的青春也许于我们毫不关联,也许当时流行的青春小说早已淹没在时间的浪潮中。所幸的是,村上并没有走上那条路,他用自己那敏锐的感觉抓住了关于青春的细节,然后不加矫饰地放在了我们面前。

 总体上来看,这本小说始终有一种若离若近的回忆思绪,整本小说的思维模式即是这样铺陈开来的。
 因为是回忆的关系,所以没有大多数小说中的悬念。一般在一个事件发生之前,村上就已经交待了结果。他需要做的,只是向你叙述这个结果的由来。这种独特的手法,让整本书显得有些闲散,节奏感不甚明显,常让第一次读此书的人昏昏欲睡(其实这也是现代快节奏阅读文化的遗害)。但若能耐下心来再读第二回,就能慢慢体会到其实小说并非没有主线,只是村上把它们巧妙地隐藏在了字与句之间,那是一种贯穿全书的气息。

 其实自己一直认为,村上把握住了青春很重要地一点:一种对逃离的幻想。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谁没有想过逃离呢?唯一不同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差异。就像故事的主人公渡边,总想摆脱,但又总是没有方向的摆脱。摆脱之后给他带来的更多是空虚。
 不过村上很巧妙地处理了这种幻想。没像一些颓废作家一样:对待逃离,要么一走了之,要么重归俗世。村上仅仅让渡边换了一座城市读书,村上努力地让渡边与周边的事与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会让他远离尘世。渡边所做的就像是他最爱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说的一样”其实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大多数孩子们在麦田里玩闹的时候,静静地作一个守望者。”这是一种挺洒脱的生活方式,至少我认为。独自的生活,与社会保持关系的途径仅是一种责任。在现今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里,肩负责任同时又保持独立,实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接下来谈谈故事的主角,渡边。其人就真的像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会过多干涉他人。例如书中说道:”就日常生活这点来说,右翼也罢、左翼也罢、伪善也罢、伪恶也罢,并无多大区别。”在他的生命中,看上去总是那么飘浮不定,不明白自己的目标,这从”民族学也罢,东洋史也罢,什么都行。连看中戏剧,也纯属偶然,如此而已。”可以看出;可他又死死地抓着什么,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记忆这东西总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
 渡边对待身边的事物始终有一种”冷”在里面。这种”冷”算不上冷静,自然更说不上冷酷。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淡然,也非是对名利看透后的淡然,而是一种不曾思考的淡然。对于他,我是认为他不可能拥有常人的幸福的,因为他不清楚且不渴望这种幸福。他不知不觉间把玩着自己,把玩着自己的孤独。直子说过:”我不像你,不可能轻易地钻入自己的壳中,随便做点什么使自己解脱。”而在这之前的一次与他一位成功的朋友永泽谈话时,涉及到了是否羡慕其人生的话题,渡边答到:”也不羡慕。我太习惯于我自己了。而且坦率地说,东大也罢,外务省也罢,我都没兴致。我唯一羡慕地,就是你有初美小姐那样完美的恋人。”之后,永泽说渡边是他见过的人里最地道的一人。确实,渡边实在地道得可以,将青春的各种欲求,冲动,迷茫,全都寄托在了爱情上。他明明是习惯孤独的啊,却又那么地渴望爱情的福泽落在自己身上。一个孤独者的呐喊,在我眼中渡边对爱情的追求就是这样。

 说到这里,我像先把爱情这个话题放一放,留在最后来讲。在此之前,先谈谈渡边身边的人对其的理解。先说说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敢死队”。大概每个学校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吧。”敢死队”的人生梦想就是能画地图。除此之外,别无他想。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其他人口中的笑料,我想应该就是因为他太过简单,却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挺复杂的年代。”敢死队”在这些”成熟”的学生面前仍然展现着自己的单纯与无知,可这社会是不同情弱者的,沦为笑料也是必然的。
 在其与渡边相识无多久时,双方谈到了理想。当渡边说自己并无什么确定的目标时,”敢死队”显得有点迷惑。其实可以想象”敢死队”从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所以他对渡边大多是不理解,但因个性的原因却又不会表达出来,仅仅是观望与劝诫。
 而渡边挺好的朋友永泽却与上者相反。虽然永泽也是有目标的人,而且他的目标似乎要比”敢死队”的地图情结伟大许多。但是他是挺能了解渡边的。他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而他人需要其他的东西。他对渡边的理解为两字”真诚”。自小生长在贵族家庭,对身边的虚伪早已厌倦,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他信任渡边。当然,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他单方面对渡边的理解上。
 而后是玲子。因为在见渡边之前已经听了太多直子关于他地叙述。所以在见面之前掺杂了很多主观的印象。在她眼中渡边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青年:读的是《魔山》,行为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她与渡边的对话中始终暗藏着一种气息,使人读起来有开阔的感觉。
 然后应该是绿子了。在她心中渡边永远是无所不知的。她活泼的个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渡边。不过仔细观察她,就会发现她其实对渡边存在很严重的误解。当然这种误解不仅没有破坏渡边在其心中的地位,反而提升了许多。
 也许绿子就是那种早熟但不成熟的类型。早熟的她可以很乐观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而不成熟的她又急切的需要一位她认为靠得住的人来伴之入睡。
 早熟的她比其他很多女生先知先觉很多,可不成熟的她却又盲目的爱上渡边这个在她心中独特的男人。也许有人会说渡边有一种能吸引绿子的气质。但不管怎样也不能否定这段感情是盲目的甚至就我看来还有一点恋父在里面。^_^
 所以就上述而言,绿子对渡边的理解为:成熟,独特,安全感。

 接下来我直接插入爱情这个话题,因为在直子对其的理解中混有太多的感情因素,所以一并作答。
 既然已经写到直子就继续写下去吧。不管怎么说,本人都觉得渡边在对直子的感情中,似乎掺杂着对木月的思念。其实直子自己也说过她与木月已是不可分开的一个整体,她很难其实也不可能爱上其他人。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她愿意与渡边上床,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木月死后,直子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感情。她发现她与木月的感情是不正常的,至少是异于常理的。她继而推出自己也不正常,她需要一个人来救赎自己。而这时候,渡边恰好出现在她身边。其实直子也已经很努力了,从她与玲子交流的话语可以看出她是真正想爱上渡边从而脱离自己前半段的人生。对于直子是否爱她,渡边最终是搞清楚了,虽然花了十八年,虽然也曾经为之迷惑。
上面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也许渡边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他只是想爱直子,用自己的全部。当然如前述,这里面兴许掺杂着对木月的死的疑惑和愧疚。但渡边一定是爱直子的,一种带责任的爱。可是他得到的是一种伤害,他每星期都与直子见面,交谈,但直子却只想着木月。这在渡边看来是极为痛苦的。可他却又善于忍耐,不想让自己的烦恼打乱别人的生活。所以他选择沉默,但这背后并不能说是风平浪静,反之在他的心中自己对自己的争辩早已不下百次。他明白他自己对直子的责任,但是又不能阻止自己将之化为感情。由责任转化而来的爱情是没有边境的。所以可以说这段感情是掺杂太多青春的冲动,没有方向的奔跑。
 而渡边与绿子的交往则是一种互补的行为。如前文所述,绿子需要像渡边这样她认为成熟的男人,而渡边也觉得与绿子在一起很开心,很合得来。但又因为直子的关系,渡边一直不敢正面的来考虑这段感情。所以到最后,直子的死从某一方面惊醒了渡边,让他能够脱离那种”责任”的束缚,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来重新选择。而在这种选择之前,绿子已经作了很多努力了。她拼命地敲着渡边心里那道孤独的门,让渡边还能继续感知这个世界,所以绿子对渡边的爱可以算是对其的一种救赎。一旦渡边选择了绿子,他能重建很多东西。这些是直子做不到的。
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救赎这个话题也是全书一直在讨论的呢。想想那个精神病院,那种模式不正是救赎的一种体现吗?

分类
胡思乱想

《花与爱丽丝》观感

今天终于看完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诗》,除了对莜田升的摄影功力再次敬佩外,对《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情》的期待也更强了。无奈现在已经晚上了,明天出去把她买回来。

岩井俊二的片子买了很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情书》《燕尾蝶》,可一直都没有看。所以看评论多了还是不好,就是因为看了太多评论反倒对片子本身失去了兴趣。

今天状态极佳,拿出上星期购入的《花与爱丽诗》放入碟机,开始我的第一次岩井俊二旅程。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HANA和ALICE是死党,HANA暗恋一个男生,可一直都没机会,只能偷偷跟在后面拍照。后来HANA读了和男生一样的高校,为了那个男生加入了戏剧部。看到这里似乎以为剧情会落入俗套了 ,不过经过前面那些镜头的洗礼(确实算是洗礼,很新颖的运镜手段)我相信导演不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果然,后来发生的事情然人不禁发笑。男生在回家的路上过分专心的念台词,结果撞到了铁门上。跟踪男生的HANA立刻上前询问,误以为该男生被撞得失忆了。没想到男生立刻清醒了过来,但HANA却将计就计说男生却是失忆了,因为她,HANA,就是他的女友。那个男生也笨笨的吧,居然相信了。为了让他相信”过去”,ALICE成了他的”曾女友”。

后面的故事就围绕HANA如何伪造男生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失去的记忆”以及他的”曾女友”ALICE身上了。故事本身也许看上去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可是在岩井俊二导演的手下,发展得却十分自然,让你很轻松的融入他制造的那种情绪。

全片第一次被打动的地方和主线并无什么关系,ALICE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父亲有时会来看她,两人在外吃饭,散步。父亲谈到日本的汉语教学应该用中文发音教,而不应用日语发音。突然父亲问ALICE知道中文的”我爱你”怎么说吗?ALICE当然不知道,父亲自己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中文地 “我爱你”,ALICE没怎么在意。后来父女又要分开了,ALICE在新干线上,父亲在站台望着她。ALICE突然问:”你刚才那句话怎么说的?”父亲一愣:”哪句?””我爱你(日语)””哦,我爱你(中文)”然后在门关上的那段时间里,ALICE一直用中文对父亲说着”我爱你”。这一段两个演员的演技自然不加修饰,看着看着本人也已经泪眼盈眶了。

当然这个中文的”我爱你”还有一个作用。在快到结尾时,ALICE用中文对那个男生说了”我爱你”。男生问是什么意思,ALICE回答”秘密”也是很美好的画面。

结尾处那段长5分钟的芭蕾把我这个舞蹈白痴看呆了。从没想过芭蕾会那么美,还是穿着校服跳的。也许是镜头运用得好吧,但是整个舞蹈过程可以看出ALICE的羞涩,那种羞涩可能也只能出现在这样年轻的演员脸上了。舞蹈结束,我和片中的人物一起起立,鼓掌,微笑。

岩井俊二并不完全依靠音乐,在一些我觉得非得用音乐陪衬的地方,他硬是只用镜头就表达了全部。其对镜头语言的掌控却是让人惊讶。片头那段HANA和ALICE奔跑的镜头,两人从远处跑来,摄像机水平横移,没有拉近镜头,而是用二人自己的跑近使整个镜头活起来。看了这段似乎没有什么含义的镜头后,我就已经有了看完全片的信心了(说到这里倒让我想起了《THE PLAYER》,开头那个超级长镜头,10几分钟吧?也就是那个镜头让我一下子起了兴趣)。

仔细回忆了一下,莜田升似乎很喜欢让阳光打在墙或者一些不怎么反光的物体上。然后这样看上去的感觉就像,恩,天堂一样。光泛射着,毛茸茸的,温暖的感觉。

如果说HOLLYWOOD是带给我们快乐的电影,那么我觉得《花与爱丽诗》带给我的是电影的快乐。完全用镜头与配乐来表述自己的情绪,这或许才算是真正的电影艺术。

于是,就在今天,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岩井俊二,喜欢上了这么一部可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