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记录

与行李君的再会

晚上做完饭,刚刚吃完,电话响起,原来马航送行李的人到了(我的行李在广州飞往吉隆坡时不见了)。
下去看到送行李的人,用英文blah、blah问了一堆,结果对方很茫然地看着我:您会说华语么?
MD,原来是华人,接下来就好办了,手续一填,提着箱子回房间。看到上面挂着个牌子:TO TPE。恩……TPE?这难道是台北?
打开箱子后,里面放了两张洛杉矶港美国海关的开箱检验证明。什么?!洛杉矶?仔细查看箱子上贴着的各个标签后,我醒悟了。原来当日和行李君广州一别后,我来了吉隆坡,而他飞去了洛杉矶。然后昨天他乘坐BR1航班从洛杉矶途径台北回到吉隆坡,真是一段辛苦的旅程。
好了,有了行李,就可以吃海椒、花椒咯。这,就是一个重庆人的海外生活操守。

分类
胡思乱想

文艺的另一头是庸俗——《秘岸》后感

张艺谋代表的是‘进城’派导演,他们的电影从乡下拍到城里,让人越来越囧。

而新生代的一批则耻于提及城市,或者提到城市也得刻画其衰败的一面,不然就显得自己不够档次。

诚然,一座城市盛衰两面皆有,但为了体现自身品味而刻意回避城市兴旺的一面,让人,特别是本地人更加看不懂片中的城市。

或许这意外着更新一代导演即将崛起?因为明显当下所谓新潮流的导演拍的片,60年代看着陌生,70年代看着糊涂,80年代的我们看着搞笑,那这些片到底是拍给谁看的呢。

“你是我认识的最丑的女生,你真贱”这种只有小学生才说得出的话,无法代表80年代人的生活方式。

Taxi在解放碑中心步行街漫游(这里根本不让车进),不断徘徊在根本不可能有人住的码头,牌照是渝A P7346(重庆出租车全都是T字开头牌照)。这些都不属于这个城市,既然导演完全不了解这个城市,为什么又非得给整个故事套上这个地域背景。

片子编织了3段属于不同年龄的感情,但无论哪段都是漏洞百出,让人连笑的力气都没。很多人对文艺片的评价是看不懂,但导演不能为了让人看不懂而去拍片。故弄玄虚只是装逼,不是牛逼。

题外话:

看着这个片子,全然不觉得这是我熟悉的城市。对于主流文化而言,重庆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符号,美女、山城、火锅、炎热、欲望。但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都知道,这些符号不是重庆。可无奈于在文化圈的弱势话语权现状,以及本城媒体时不时的SB行为,没有谁会为这座城市正名。

不过就像印度的一个说法:印度的经济是在政府睡着时发展起来的。重庆在外部认知严重不同步的情况下,并没有影响自己的步伐,该改变的改变着,该发展的发展着。这座城市的人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用外人无法参透的哲学吃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火锅。

只是有时候我会幻想,什么时候才能在大屏幕上看到真正属于这个城市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