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胡思乱想

在一段两人关系中,我们在追求什么?

周末补番,《纸牌屋》第四季补到 11 集。快结束这集时,有一段对话让我开始思考日常中的恋爱、婚姻关系,其背后二人所追求的本质到底是何?
=====前方剧透,还没看到 11 集的同学请退散=====
男主角 Frank Underwood 总统于此时正面临最强劲竞选对手 Conway 的挑战。Conway 可以说是编剧根据当下媒体话语环境塑造出来的完美形象,身材高大、长相帅气、老婆漂亮、儿女双全、从军经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全面公开自己的私人生活,让选民可以观察他的方方面面。简直是高帅富、人生赢家就任总统的完美剧情。
而 Underwood 夫妇完全不具备任何以上的特点(当然,老婆漂亮这点见仁见智),因此在民意调查中一直落后 Conway 十几个点的支持率。
这一切,在第一夫人 Claire Underwood 一段演讲后发生了戏剧性改变,选民支持率开始向 Underwood 夫妇倾斜。在这段演讲中 Claire 说到:
We go beyond what’s pretty and perfect. Beyond what’s scary, difficult, and unknown. We’re not just partners on the ticket. We’re partners in life.
其时的背景是 Claire 获得民主党提名,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参加大选,以冲击副总统为目标。
对于 Claire 这段发言,Underwood 夫妇雇佣的分析师如此解读:
You’re not just husband and wife. You’re not just running mates. You’re both and more. You’re what’s possible. The Conways are everything everyone wants to be. You’re everything everyone wants to become.
You’re both and more.
You’re everything everyone wants to become.
这两句话仿佛从屏幕中跳了出来,占据了我所有的思绪。
Conway 夫妇作为人生赢家,拥有一切常人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美满的家庭、英俊的外表、成功的事业。因此他们拥有的是 everything everyone wants TO BE 的。
而 Underwood 夫妇,在 Claire 的陈述中,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世俗婚姻中定义的那些甜蜜美满、相敬如宾,超越了常人在婚姻中会遇到的那些争执、坎坷、迷茫不惑。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丈夫」和「妻子」,也不仅仅是「竞选伙伴」,这种关系二者皆是,却又比这两种关系所表达的含义更多。这种二人关系的状态,是 everything everyone wants TO BECOME 的。
TO BE 和 TO BECOME,编剧在此的用词十分美妙。
TO BE 是常人都想处在的一种状态,这是世人的舒适区,在包含对成功美满定义的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所制订的标准的妥协。
而 TO BECOME 表达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这不是很容易达到的,甚至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甚至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辛苦、烦躁、日日不安。但在内心深处,这位分析师认为所有人都在追求与伴侣达到 Underwood 夫妇这样的状态。
好像一般说到「事业」和「家庭」,在传统话语中都是一对冲突的概念。但我想了想身边的朋友们,有如此令人艳羡的关系的也并非少数。处在这种状态,不是说两个人一定要从事同一件事业,而是对彼此事业的高度认同与相互扶持,对待这个世界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共通的话语体系。
活得美丽,即是如此吧。
分类
原创

有一个故事,只讲给你听–关于豌豆「家」

豌豆「家」,是豌豆荚的豌豆们对这家公司的爱称。起源于何时,已然不记得。唯一能搜到的是贵荚(关于「贵荚」这个称呼,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日后再叙)知名的小阿姨实习结束后的告别邮件中,但结合上下文看怎么都像是错别字而不是故意为之。至于是不是小阿姨的笔误催生了这个有爱的名字,就无从考究了。

不在这个谐音上纠结太多,继续说回豌豆「家」其物理的属性——房间——上。豌豆荚前后换过四个办公室,分别是创新工场、锦秋家园、普天德胜 DRC 园区、东升科技园。

在我加入贵荚时,二十几个人的团队已经搬到了锦秋家园,对于之前在创新工场的日子只在平日闲谈间听更老的豌豆提及过,总之关于工场的关键字是离不开一个「挤」字。但因没有实际经历,没法谈更多,因此我与豌豆家的故事就从锦秋家园开始说起吧。

锦秋家园

锦秋家园如其名,是一个真正的家园——居民小区——而不是一栋写字楼。小区靠近知春路一侧有一栋名为锦秋国际的写字楼,因此常有第一次前往贵荚的朋友走错。

11 年 7 月在成都完成了四轮电话面试,正式入职贵荚前正好有机会到北京出差,于是很自然就找了个时间去看看接下来的工作环境。

循着 Junyu 给的地图,总算没走错进锦秋国际写字楼,在知春路一条支路中找到了小区大门,楼栋入口在小区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按着指引上了 10 楼,出电梯后却不知该进哪一户人家才对。乱窜间,看见一扇门虚掩着,推开一看里面坐着很多浑身散发着「我是 IT 男」气息的男子,心想这下总算找对了。

当时的贵荚就在这居民楼中 10 楼与 11 楼的两套民居中。10 楼是一套四房的民居,一个卧室当做会议室,另外三个卧室都是办公室,客厅自不用说肯定是办公区和周会时众人聚集的区域,厨房是临时食堂,阳台则是储物间兼机房。11 楼没记错应该是个两房再单独加了个储物间,两间卧室和客厅也全是办公用的桌子。

入职时是 7 月,正好是北京热到让人烦躁的日子。无奈民用电电流有限制,如果所有房间同时开空调,加上十几人的电脑和各种设备,铁定跳闸,于是只好轮流限电。汗水滑过眼角时,就会特别期待供电权什么时候回到自己房间。

厨房,是一个一开始对我来说很神秘的地方。因为每次中午打饭,总听到各种关于「赌碗」的讨论,花了挺长时间才明白规则融入其中。至于「赌碗」到底是什么,留在以后专门讲贵荚文化的故事里详叙。每天中午大家就在厨房里打菜,吃一个从很大很大的美的电饭锅里煮出的米饭。时不时厨房会有人买上一箱饮料放着,大多数时候是纸盒包装的统一冰红茶。晚饭不会在厨房吃,得下楼去附近的餐馆,对于懒得走远的人来说,楼下那家沙县小吃是填饱肚子的捷径。

IMG_0029-resized
* 此图为在锦秋家园搬家前拍摄的合影,镜头从 10 楼办公室往下俯拍小区花园。

普天德胜 DRC 园区

11 年 10 月,豌豆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普天德胜 DRC 园区位于北二环边上,远离传统意义上的各类互联网团队扎堆地点,园区里大多是从事工业设计的公司,倒也落得清静。这个园区有一些特别的方面,比如所有方是国企,园区内时不时会搞一些卡拉 OK 大赛、乒乓球比赛、拔河运动会什么的,颇有 90 年代连续剧中厂区的感觉。

那时全员 50 人左右,一千多平米的空间显得很空旷,于是把其中 500 平米租给了另外一支团队。该团队几个月后散伙,房租都没缴齐,倒是给留下一只猫,这也是贵荚养猫的开始。

国庆期间按捺不住对新办公室的期待,先行前往查看。因为是第一次装修办公室,Admin 团队还不是特有经验,味道比较刺鼻。(当然,在随后两年的装修里,解决空气污染的方案越来越成熟,几乎能做到一周内贴着柜子也闻不到味道的程度。)和慧迪合计了一下,跑到公司旁边的物美超市,把超市里能买到所有炭包、空气净化果冻都搬了回来,在每一个可能的气味来源放上一包,期望着国庆后大家来到新办公室就没那么刺鼻了。几年后家里装修,知道了炭包对甲醛无效…

IMG_20111003_162727
* 装修中的办公室

哪怕是租给了别人一间,对于 50 人的团队来说新办公室也实在太大。豌豆们开始对这些空间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我这个产品设计师也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娱乐器材总管。为了尽可能让项目丰富起来,在资金预算只有 2 万块的前提下,万能的淘宝给予了贵荚投篮机、桌上足球、PS、XBOX、乒乓桌(这辈子没想过会在淘宝买一个这玩意)、跑步机、各种健身器材、桌游。从日后的器材的使用年限来看,乒乓桌是 ROI 最高的投资。当然,在目睹了各种投篮狂魔、大力桌足选手对其他设备的蹂躏后,你也确实不能怪它们更多,它们已经很努力了。

整体的装修结束后,每个团队又拿到了一笔布置自己区域的软装预算。不太清楚那次去宜家搬衣架和台灯、垃圾桶算不算是 Product Design 团队的第一次 TB,总之人手配了一支设计师都应该有的台灯在桌上。

从那之后每年都要重新装修一次。12 年是为了创造更多工位,拆了很多会议室和休息区域;13 年则是拿下了新的一层楼层,于是会议室和休息区域又多了起来。会议室多了有个苦恼,那就是命名。之前豌豆荚会议室命名均采用 Python、Rhino 这样的动物名,想必看过一两本 O’Reilly 技术书籍的人不会对这个陌生。后来会议室多了起来,不得不去找更多的 O’Reilly 动物书,这些动物的名字闻所未闻,搞得预订会议室时连读音都叫不出来,顿觉词汇量不够。

13 年装修后新增的休息区域很受豌豆欢迎,落地的靠垫、桌椅,宽松的卡座,高脚凳吧台。在工位上坐累了后,换到这些区域办公也算是个调剂。这些区域也成了面试者认识豌豆荚的第一印象,开放、平等、阳光。

搬到普天德胜最初的那段日子,餐饮供应商还没有联系好,中午大家都在园区外围吃饭,没多久也就吃腻了。晚餐则是有几家外卖,阿姨负责统计大家吃什么,然后一一打电话去预订。冰柜里的饮料种类也没有后来的丰富,只有两三种吧,遇到自己想喝的饮料没有时,就拉上达叔或者小明去园区门口的便利店。

豌豆「家」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纯物理上的,软件建设也在跟进。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外卖供应商也越来越多,晚餐时阿姨的工作量剧增。要找所有人确认吃什么,又要打电话,又要收货、付款,还得跟进餐点的分发,时不时还得帮没订上饭的人补订。心疼阿姨的 hacker 刘志达看不下去了,和小明很快做出了「喂豌豆」这个产品,用来让豌豆们在线点餐,然后集中打印在 A4 纸上拿给阿姨。阿姨再也不用拿着一叠外卖菜单催着每个人点餐并手写记录了,只需要打电话就好。

后来「喂豌豆」和美餐网对接,阿姨连电话都不用打了,豌豆们的订餐数据通过接口直接给到美餐网。阿姨只需要监督整个流程就好,后来到了两三百人,晚上订外卖仍然可以继续下去,多靠了这套系统。(私底下一直调侃刘志达,说这是他在贵荚做的最好的产品。)

website-version
* 「喂豌豆」的界面截图,by gaohailang

相聚总有相离,随着豌豆荚一步步做大,园区管理方也有了更多要求,有的要求实在做不到,只好考虑走人。

一开始是决定搬到望京去,崔阿姨和我说得信誓旦旦,在搬家这事上执行力过于强的我,第二周就租好房子搬了过去。没想到两周后就说不搬了……要不是和大海老师住在一个小区,早上可以蹭他的车上班,真是要哭死。

然后过了快一年,考虑着新租了一层楼,短期内应该不会搬了吧,于是又把房子租回公司附近的小西天。没想到刚租回来一个月,就听说定下来要搬东升科技园了。同事们都以这两次搬家为笑柄,催促我快点搬到东升科技园旁边去,这样说不定公司就不用搬过去了。

东升科技园

在决定要搬到东升科技园之前,Design 团队来了一个新成员叫张东升,让我时不时怀疑这是新园区老总的公子什么的。

Junyu 说新办公室离小米的距离是投石之遥,和达叔测算了下距离,对老板的臂力表示了钦佩。这个园区事实上位于北五环外侧,奥体森林公园北园西侧,旁边有 8 号线可达。对于习惯了在二环上班的许多豌豆来说,是个挑战。

确定要搬后不久,我和老婆得知了这个家庭即将迎来新成员的消息。权衡再三,想到某夜酒醉后,被雾霾熏到在街边哭的场景,还是决定回重庆去扶养这个孩子,也因此没在新办公室工作过。

后来回去做一个分享,才有机会去观察这个新的空间,有哪些元素是传承的,有哪些新的元素被应用。整个空间被分为 ABC 几个区域,彼此间用廊桥相连,加上面积是以前的四倍左右,实际走起来就像迷宫一般,还好每次回去都有向导相伴。办公桌除了更大,风格和之前是差不多的。熟悉的沙发和座椅,熟悉的饮料柜、咖啡机,虽然整体变大了,但看得出还是那个味道。

66fedc07jw1emm6ugl80gj21kw11x1g7
* 东升办公室的食堂,by 豌豆荚官微

随着贵荚继续成长,想必东升的办公环境还会继续进化,期待下次再见。


关于「有一个故事,只讲给你听」

其实这一系列故事应该从去年 8 月离开北京时就写起。中间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比如回到重庆要应付的事情很多,比如适应新工作需要更加专注,比如要迎接家庭的新成员忙得焦头烂额。10 月中旬,回了一次北京,去到新的东升科技园办公室。看到一群熟悉的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继续奋斗着,突然意识到之前没法下笔只是不想结束而已,仿佛一旦这些过往被写成了文字,那就真的意味着要说再见了。

如今八个月已过去,回头再看,仿佛已经可以释然。那就让这些思绪变成文字,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吧。

这会是一个个有关创业点滴的故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你会读到的那类创业故事。关于这家公司的决策、闪耀、失意、翻盘的背后,我知道的可能不一定比经常关注豌豆荚的朋友更多。因此这个系列不会是一个教育创业者或者反思公司发展的故事,相信也会有更适合的人来书写这些。

我想写的,只是作为个体在这家公司走过的奇妙旅程。

下个故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