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记录

山楂树之恋——超值的电影

初到深圳,被电影院的高价震惊,不过想想之前在武汉的经历顿时又放开心来。兑换卷会什么的,团购什么的,人家统统不知道啦。

于是乎,每场电影顺理成章的落到35元这个价位,时不时还会有55元两张票送可乐爆米花什么的特惠。

昨日中秋,一群人在公司寂寞加班,待到晚饭时遂相约去看部电影得了。联系近日janny在微博上推荐《山楂树之恋》,而其他那些个什么《虎王归来》这种唬小孩都不过关的片我们自然是不会看的,最终决定看《山》。

片子一开始,我就有种不详的预感,不断地黑屏打字幕,还是双语的。谋子现在还真把自己当国际范了。可这是电影啊,你不用视觉语言,全部上黑屏字幕,话剧在报过场呢?

然后半个小时之内,就摧毁了我对此片本来的一切设想。男主角坑蒙拐骗啥招都用上了来泡妞,和之前的预想很不一致嘛。而且笑点特别多,当然,这些个笑点是我和同事吐槽吐出来的。一部剧情只占全片比重5%不到的片子,你让我坐在那不吐槽实在是太难了。

整部电影,就是导演先黑屏,场景set好之后,1、2、3——开始装纯,清纯show完毕后马上又黑屏,又字幕,下一个清纯场景set好后就重复着再来一次。好吧,我承认女主角的确很纯,并且花两个小时去看她纯也不算是亏。可这是电影啊,又不是写真集,导演,你的地位在哪,情何以堪啊。

电影手法就不说了,在这个蒙太奇都变成恶俗字眼的年代,或许导演是想通过这种粗暴强奸式的镜头切换方式来开创我国电影史上的新浪潮。丫除了黑屏打字幕,就是莫明其妙地镜头转换或剧情线穿越,您敢拍连续的5组镜头么,导演?第一次在电影院感受到话剧的用户体验,这也可真不容易。

观影中的一个笑点:剧情(打下这两个字,我都怀疑自己有没有打错)发展到男女主角终于睡一张床了,男主角乱摸中。此时电影院里响起了一个男童声“我饿了!饿了!我饿!……”屏幕上的手摸着,耳朵里却是小朋友对饥饿的呼声,把我们一众人等笑得内伤。

总的来说吧,这就是一部纯商业包装的‘清纯’作品,我都不好意思称它为电影。它卖的不是电影,只是清纯而已,如果换了这个女主角,整个片子立马倒塌。

花两小时看纯,还获得了很久没体验到的与人观影全程吐槽的快感,这票价超值了。咱追求的不就是娱乐么,这个夜晚很开心,感谢郭嘉,感谢剧组。

P.S.:好吧,都写到最后了,我还是忍不住要吐那个放射性矿石的槽:编剧、导演,我知道棒子剧中的白血病都是无缘无故的,你们想超越棒子的心我可以理解。但是……放射性矿石这个理由也太TM扯了吧。

分类
胡思乱想

我的那些——快餐们

最近的生活很杂乱,还在试着调整寻找节奏。Blog也算是荒废了快一年,几乎就没更新什么实在的内容过。这原因有二:

一来twitter这类微博微博工具释放了大量的倾述欲;二来这一年看上去没什么波澜,实则在自己这边看来却是起伏挺大的,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去应付。

现在一个人住在深圳,每天的生活简单地线化为班车、公司、班车、回家。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呆在公司,除去睡眠后,愈发让自己珍惜起到家后的这几个小时来。我开始恢复一些习惯,比如每晚保持住阅读量(目前在读的是《1Q84》《Divided Kingdom》);开始敢于重新去梳理自己这24年来的经历;开始重拾思念一个人时美好的感觉。

太过碎片化的生活会在未来狠狠地给你来上一记闷棍。经历过,所以恐惧,因此希望自己能从过往中提炼一些连续性的片段及章节出来。当明白人终究是无法战胜记忆的不靠谱特性时,我会更加努力地去记录,以让未来的自己不再隔着那层雾去触摸那些曾经如此熟悉的画面。

就这样,找回了码字的欲望。

这一次试图探索过去的起点是快餐店,也不知为何这个话题一下就跳了出来。

1.KFC

我认识的广州人里,10个有8个都喜欢M记而不是KFC,因为广州第一家洋快餐是M记。在重庆,也是如此效应,只不过重庆的第一家洋快餐是KFC。

记得那应该还是小学四年级或者五年级,印象中应该是98世界杯那年(这届世界杯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Philips当时活动促销送出的世界杯记分册,就是到了现在都还能准确地记忆起那本小册子的色彩和设计来),一个消息突然在同学中传开:解放碑开了一家肯德基。当然,没人会称其为KFC,那个时候的英文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show me the money和black sheep wall这样简单。

从此之后,谁要是去吃了一次KFC,回来后都会成为一个可以让旁人艳羡的经历。

说实话,在KFC之前,真的没有吃过一次汉堡和薯条。自然,可乐是喝过的,我所处的童年还不至于遥远到只有青柠汽水可以喝。

当时在两路口小学读书,家住在松树桥,所以相比其他在两路口附近住家的同学来说,我有一个相对的财务自由。毕竟,早饭、午饭、交通,都得靠自己来解决。不过这个自由也仅仅是指如果早饭午饭吃差点,下午放学后能去铁路局的电脑室玩上一小时星际这样的水平。这样的财政情况,自然是无法支撑起KFC这样的消费的。于是我的第一次洋快餐经历很自然地来自于别人请客。

龙,是我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家境在那时尚算不错。一次在他家,阿姨买了三个KFC的汉堡回来。我应该是抱着兴奋的心态去吃的,只是结果不那么好而已。吃惯了熟食,生菜加沙拉酱这样的口感让我感到万分不适。这样的初次尝试,直接导致了我在后来的8年里都没吃过生菜。

后来快到六年级时,KFC对于重庆人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陌生了。周末逛街,家长总会把去KFC吃一次当作对孩子的一种奖励。记得当时最常吃的组合是汉堡、薯条、可乐再加一个KFC独有的鸡汁土豆泥。这搭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是我在KFC最爱的点餐方式。

当然,作为重庆第一家洋快餐,KFC还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太多太多回忆。谁还记得当年从重百一路向会仙楼走去,望着那装修风格与旁边建筑迥然不同的KFC大堂,心里莫名地就产生出一种想进去的冲动;谁还记得第一次去柜台找服务员要番茄酱时的羞涩;谁还记得那些赠送的玩具是如何自豪地出现在各位的书桌上……

纵然,高中时与一泓姐狂吃全家桶一周,导致胃口大败,从此极少碰洋快餐,甚至最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全球化的一种批判。但在今年,我却不得不感谢KFC极其恰当地出现在马来西亚那个小镇上,避免了再次遭受马来餐那可怕的味道。

会仙楼KFC已经被拆了,貌似搬到王府井二楼,我已不得而知。但在看到现在遍布各城区的KFC时,还会有人想起当年会仙楼下那个明亮的大厅么?

2.DICOS

在KFC之后,就是DICOS的进驻。这家店对于我们两路口小学出来的人,意义还不同。因为它就开在两小门口的斜坡上。当然,现在这家DICOS也被拆了。

在重庆,当年的DICOS是和KFC齐名的,不管是店铺数量还是质量,几乎都是可以同步竞争的。只不过后来DICOS走了下坡路,质量越来越差,最后沦为了专门蹲守火车站或者7元两对鸡翅这样的二线厂商。

DICOS在那个年代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珍烧米堡。已被KFC培养起来的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汉堡还是可以用其他材料来夹的。以至于那段时间我只吃米堡,虽然它的味道的确不怎么样。

当然,不管DICOS未来走向如何,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中考那天中午,上清寺DICOS二楼,第一次被她依靠,第一次体会到全身紧绷到无法动弹是怎样一种感觉。那个中午的DICOS,阳光很充足,通透,填满了我的幸福。

3.CSC

据多人证词,重庆第一家乡村鸡(请容许我使用这个名字,后来改版的乡村基怎么想怎么别扭)就是两路口百货与音像店夹着那家。开业时间应该是在初中,不过那时不经常去吃而已。

高中去了南开,校门一出来就面对着CSC大大的招牌。南开人就这么吃啊吃啊,把乡村鸡吃成了乡村基;LOGO吃换了两个;菜品吃翻了一倍,以我们毕业时算;周边的什么小吃店、面店垮了又开开了又垮,但CSC却在南开人坚持不懈地消费中坚挺了下来。不过,貌似去年也被拆了……

乡村鸡是我们这代重庆人一个绕不开的情结。重庆创办,中式快餐,品质多年保持,现在还在西部各省到处开分店。记得大学有一次去成都见老A,出了成都火车站,没走几步就看到乡村鸡,当时心里那个激动啊,不管饿不饿,进去吃一嘴再说。

到了大学的时候,外地同学听闻乡村鸡已久,大一时居然还有人专门要我带他去乡村鸡吃一次,感觉顿时又回到了小学时大家期盼KFC那样的心情。当然,过了大一,大家都意识到吹得再神,也不过只是一家快餐店而已。但同学基本上下山后想不起吃什么,都会选择去乡村鸡解决。能把中式快餐在速度和口味上控制得如此之好,我对其管理层抱有极大的好感。

四年大学读完,乡村鸡也随着各地同学的口传播回了各地,CSC俨然成为了重庆的一个标志性品牌。真心希望近两年能在深圳也吃到乡村鸡,我想念一品牛肉面。

PS.:曾经还写了一篇英文blog来介绍CSC,果然我是乡村鸡的重度粉丝啊。

4.M记

M记进入重庆市场挺晚的,以至于初期一直被KFC和DICOS压制着。后来随着DICOS的没落,M记成为了与KFC竞争的主角。

其实在大学前,我个人是一直不喜欢M记的。而我不喜欢的点,都和本人的快餐最爱——薯条有关。

我常常可以一个人吃掉两包大薯,而关键就是番茄酱的辅助。M记进入重庆市场时采用了一个很逆天的行为来标榜自己与KFC的不同——它家的!薯条!居然!不送番茄酱!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摇摇乐还是什么名字,我忘了。就是把薯条放在一个大纸袋中,洒点孜然粉进去,摇一摇。这种SB到极致的行径,到现在我都还没想明白是怎么个营销策略。

另外,那时的KFC有土豆泥,DICOS有炸得特别脆的薯条,M记根本就无法吸引我。因此高中时期的M记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整天开着个大喇叭,一到11:40这个样子就开始“啦啦!啦啦啦!我就喜欢酷就是这样酷……麦当劳欢迎您来,欢迎您再来!”当时我们在南开进门后左手边的教学楼,能够很清晰地听到这个声音。每次此声响起,讲台上的老师都会很尴尬。有时也有同学跟着节奏一起“啦啦!啦啦啦!”令人哭笑不得。

后来大学了,女友发现M记的板烧鸡腿堡堪称极品。经不住她的劝诱,尝试了一次,从此欲罢不能。那种完全不同于炸鸡的口感,令人念念不忘。在武汉时,有几天的午饭晚饭还有早饭都是吃这个。后来去了马来西亚,发现当地的M记没有板烧鸡腿堡,还十分懊悔,你怎么就不能全球化再严重点呢?嗯?

5.Pizza Hut

在经历了小学KFC的洗礼后,我们似乎对外来餐饮渐渐淡定了起来,不再有期待,不再有那种去一次好像去了游乐园一样的感觉。

高中时,沙坪坝开了重庆第一家必胜客(囧,你们这些快餐店,能不能不要我去哪读书你们就开到哪啊)。因为当时MOP上流行比赛谁的免费沙拉堆得高,所以在它开张后,我基本上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在看待这家餐厅。不过,显然很多人并不这么看,一段时间里,必胜客成了约会圣地,就因为价格?或许是吧,当爱情需要一个数值来衡量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钱。

不过必胜客进入中国后,在招牌下狠狠地写了四个字:欢乐餐厅。记得当时我给CT说过,就为这名字老子就不会进去。儿童乐园了嘛,这不是。

第一次在必胜客买批萨发生在大概高二的时候。那时和CT混熟了,两人下午在教室想不出吃啥,于是跑去必胜客买了个批萨回教室来吃。记得是LY妹妹吃的第一片,掉地上了……

后来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吃必胜客还挺多的。因为便宜啊,60元两个12寸批萨,碰上搞活动还送1.2L的饮料,还送上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了。

6.Papa Jones

这是转化女友偏执饮食观最成功的一次。她不爱吃面包蛋糕一类的玩意,自然批萨也不是她的菜。去年在武汉一起生活时,去尝试了Papa Jones(重庆也有了,但我始终觉得山寨,连官网上都没它地址,而且还开假发票,大囧)。棒约翰这完全不同于必胜客的芝士味成功地把我俩捕捉了。那天吃得特别开心,因为之前我俩都属于不怎么碰这个叫做芝士的东西。

后来,开始尝试伴芝士来吃吐司,顿时感叹之前的人生简直白过了嘛!发展到现在,连出去吃个手抓饼都要加芝士了。

7.Burger King

对汉堡王的印象全是差的。在国内没吃过,不好评价。但是在吉隆坡的汉堡王全是袖珍版,如果说KFC和M记的堡直径是10CM,那么汉堡王估计只有7CM这个样子。完完全全吃不饱,而且价格还比K&M贵。

最最关键的,汉堡王貌似很喜欢推自己那款Mushroom Burger,只要加了Mushroom的,就要加蛮多钱。抱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态,尝试了一个最贵的Mushroom Burger。那个难吃啊,堕落后的机场版DICOS都比它好吃。

看到蛮多上海朋友都挺喜欢上海那家汉堡王,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版本做了本地化调整。反正是不想去尝试那个该死的蘑菇堡了,人间惨剧啊,简直。